淮饺是我们淮安常见食品,俗称小饺。汉魏以来,即已盛行。薄面皮裹肉,或蒸或煮而食之,故《众经音义》引《广雅》谓之饼,后《齐民要术》则有水引混沌法,颜之推《家训》谓形如偃月,天下通食者,盖由来已久。
儿时在淮安县城,常见挑担者沿街叫卖淮饺。其担一端为炉灶,另一端为食橱,罗列面皮、肉馅、配料、碗盏等物。敲击铃铛鼓,招徕顾客。肉馅上层洒满虾籽,肥嫩金黄,另有虾皮、蛋皮等配料,猪油、酱油、麻油、胡椒粉等佐料,甚为引人,价廉物美,人爱食之。
小时候家里有个亲戚,我尊她为赵大姑奶(她是我高祖母的侄孙女,又是曾祖母的姨侄女),她时常到我们家来走亲戚。她早年在上海开过馄饨店,包馄饨很娴熟。馅心为猪腿肉,斩剁细碎,内加榨菜末,咬嚼生脆。只见她在大桌上用长擀面杖擀一大块面皮,叠起来,切成长方形,再将长方形面皮裹肉馅,包成长方形。另备肉骨头,稍加姜片煮之,放油盐,调成清汤。馄饨下开水煮熟后,捞置清汤碗中,并加熟猪油、味精、酱油,再放蛋皮、紫菜、蒜叶、青菜等即成。一碗当前,清香爽口。面皮柔软润滑,颇似蛋白。紫菜黑褐,青菜、蒜叶碧绿,蛋皮嫩黄,各色鲜明,滋味鲜美,真可谓色香味俱佳。
淮安以淮城震丰园馄饨为最美,地方上称之为淮饺。皮薄馅饱,细腻鲜嫩,有汤饺、炝饺两种。制皮很下功夫,碱水拌面粉成雪花状,揉成快,使生光泽,再以擀面杖卷压推滚,反复多次,至薄如竹膜,透见掌纹始可。饺皮切为正方形。汤饺一寸七八分,炝饺略小五六分。作馅采精肉,剔除筋络。一手操刀,背向下;一手持铁板,板宽一寸二三分,厚三分。两手一拍一刮,至全成细末时,加盐再刮。拍至肉糊粘铁板后,放酒、麻油、酱油、味精、葱姜水等,和匀即成。另外再加冬笋、韭黄或荸荠丁等,视节令而为之。包妥后,水沸入锅,免相粘连,汤混沌则用适量皮骨汤,加酱油、青蒜、猪油及胡椒粉少许,捞起盛入。炝饺仅加酱油、麻油、味精、胡椒粉,或再加蒜泥少许即可,食时不觉有皮,鲜美可口。
清光绪间,黄子魁经常挑担赶往考场周边出售馄饨。为与他人竞争,乃百计千方不断改进,质量益佳,日久驰名远近,为众所赏。
这黄子魁,就是百年老店震丰园创始人。他祖籍句容茅山,先祖曾任过镇江知府,后家道中落,因避兵祸逃难到淮安。因家计困窘,黄子魁就学起手艺,先是在淮安南门口学做皮匠。他为人勤快,心眼灵活,经常帮助开饺面店的邻居干杂活,日久天长,他竟偷偷学会了淮饺这门手艺。
手艺学到手,他就离开淮安南门口,不做皮匠活了,到城内驸马巷头摆起饺面摊子。由于他手艺绝佳,馄饨口味好,生意越做越红火。经过一段时间的积蓄,黄子魁于清同治十年(1871)买了八字桥东响铺街47号房屋,创办了震丰园饺面店。由于他擅长制作馄饨,而且不断创新,因此震丰园馄饨渐渐有了名气。
随着家庭人口增多,儿子们都能自立门户。黄子魁的长子黄万荣,于清光绪十八年(1892),在宝应县城北门大街官巷口,开设了“荣记震丰园饺面店”。由于经营有方,生意红火,饺面店声誉鹊起,宝应遗老遗少都愿到此品尝早茶,或结伴去吃晚茶。后来,黄万荣病故,由当时在上海裕丰纱厂做工的黄万禄回到宝应,承营店务,将店名改为“禄记震丰园”。经过一番改进,生意比前火爆。
黄子魁的大女儿出嫁南京科巷,也开了震丰园饺面店。后来,黄子魁的二儿子黄年高去上海谋生,在上海南市开办了震丰园饺面店;五儿子黄万贵在淮城县西街开了“贵记震丰园饺面店”
淮城响铺街震丰园饺面店由黄子魁的三儿子黄万富继承,改为“富记震丰园”。从此,大江南北均有震丰园饺面店。
由于黄万富对制作馄饨技术苦心经营,不断改进,对选料、配料尤其讲究,制作过程十分精细。成品可分别做成汤饺、炝饺、火饺三种。这种馄饨皮薄、馅嫩、味道鲜美、口感好,获得当时许多名流如曾任山西巡抚的丁宝铨、花鸟画家徐伯文等交口称赞,并以字画相赠。不少外地商旅也常慕名而来,尽兴而去。
由此,淮安“震丰园”的馄饨闻名遐迩,为人们津津乐道,故曾有“到淮安不尝尝震丰园馄饨,算你到淮安白跑一趟”的说法。
新中国成立后,由于百姓安居乐业,震丰园淮饺制作愈来愈精细,生意也愈来愈红火。这时,黄万富便请当时淮安著名书法家书“百年老店,首创第一”分列在店门两侧。
震丰园淮饺制作过程,大致可分为三步。
第一步,制馅。这是制作淮饺的第一步,也是最关键的一步。用料全是精猪肉(即前后腿肉),将其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,剔除肥的部分,然后用厚刀背剁成肉酱,装在大盘内待用。我曾见过震丰园仅用木榔头锤击肉块制饺馅。
在肉酱中加入少量的葱、蒜、生姜汁水搅拌,再倒在砧板上,将筋筋绊绊的全部剔去,然后再以麻油、白抽酱油、味精、少量白糖、竹笋或韭菜黄为配料,继续掺水搅拌,直至形成黏状的肉糊为止。这种肉糊不能放置时间过长,必须现和现用,以免影响其质量。正常情况下肉糊呈乳白色,如稍见红色即不可用,以免影响其质量。用这种肉馅包成的淮饺,具有香、鲜、嫩三个特点,食用时无一点渣滓,细嫩爽口,口感极佳,回味无穷,别有一番风味。
第二步,擀饺皮。昔日震丰园的淮饺皮,并非今日摇面机上压成的厚皮,它完全由手工擀成,皮薄如纸,放在掌上可透见指纹,放在书报上字迹亦清晰可辨,划根火柴淮饺皮可点着,可见淮饺皮做工多精细。皮擀成后,切成大小两种。每斤精面粉可制作大淮饺皮600余张,供包“汤淮饺”时用,可制作800余张小淮饺皮,供包“炝淮饺”时用。
第三步,淮饺包成后,如果是“汤淮饺”亦称“汤饺”,下锅煮熟后,用漏勺捞起,放入有上等生抽、麻油、香菜、胡椒、青蒜花等佐料的皮骨高汤内,即可食用。食用时清晰透明,不破不腻,如加上炒米,则叫“炒米淮饺”。这种“炒米淮饺”既可品尝淮饺的美味,又有炒米的香酥。如果是“炝淮饺”,亦称“炝饺”,煮熟后则用香麻油、上等生抽、胡椒调拌,不放任何汤汁。这种“炝淮饺”远望油光光,近闻喷喷香,色、香、味、形俱佳。“油炸淮饺”亦称“火饺”,食用时热油下锅快速炸成,即脆又香,更为人们所喜爱、赞赏,实为淮饺中的佳品。
黄万富由于多次往返沪宁一带,对经营之道颇有研究,吸收南方美食特点为其所用。除保持淮饺三种吃法外,增加不少花式品种,并随季节变化经营水饺、阳春面、锅贴、包子、春卷、糖粥、年糕、水晶汤圆等。这些品种均有特色,并受到食客的好评。
如夏季经营的水饺,皮薄、馅美、量多,制作精细,青菜泥碧绿,为翡翠色彩,而且只只均有大虾米,加上佐料,兑上皮骨汤,味道十分鲜美。
十几年前,由于新建商业步行街,淮安的“百年震丰园”被整体拆除。所幸震丰园创制的淮饺,被列为淮扬菜的名点。在其他地方,震丰园已发展为上规模的淮扬菜馆,仅在淮安市区就有三个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