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代沿袭明代的黄、淮、运河治理机构,仍驻节济宁,并成为固定职官,其主官的正称:河道总督,品级为正二品。
1.总督河道部院。清康熙十六年(1677年),以安徽巡抚靳辅为河道总督。靳辅以治理重点、难点在淮安清口,河督署却在七八百里外的济宁,为便于就近指挥,于第二年在清江浦设立“行馆”。从靳辅开始,此后的历任河道总督都无一例外地驻节于清江浦,而济宁却多成为副总河的办公处了。清代,驻节清江浦的河道总督共有12任11位,历时51年。
设立于清江浦的河道总督署的前身,是明永乐十五年(1417年)始设的户部分司公署。户部分司是户部的派出机构,专理设立于清江浦的漕粮转搬仓——常盈仓出纳维修等事务,“天下粮仓”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。
2.江南河道总督部院。雍正七年(1729年),清朝分设江南河道总督,驻清江浦,管理江苏、安徽两省的黄、淮、运河,简称南河,江苏巡抚尹继善转任江南河道总督,衙署为原河道总督署。改原河道副总督为山东、河南河道总督,驻济宁州,管理山东、河南两省的黄运两河,简称东河,吏部尚书、原河道副总督嵇曾筠任东河总督。雍正八年,又设管理海河水系的北河总督,驻节天津。南河、东河、北河,合称“三河”。从雍正七年至咸丰十一年(1729—1861年)南河总督裁撤,驻清江浦的江南河道总督共有44任34位,历时132年。
3.漕运总督署。咸丰十一年(1861年)裁撤江南河道总督后,以漕运总督兼领其事。次年,即同治元年(1862年),漕督吴棠奉旨从淮安府(今淮安区)迁来清江浦。因为咸丰十年清江浦被捻军攻破后,南河总督署被焚毁,所以,吴棠在原总河署废墟上重建新公署,其“规模之大,县城无两”。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,漕督裁撤,设江淮行省,遂改为江淮巡抚署。其间,先后有31位漕运总督驻节于此,历时43年。
4.江淮巡抚署。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,朝廷虑及清江浦“实为绾毂水陆之冲,北连徐海,南控淮阴,地既适中,势尤扼要”,遂议定设江淮行省,管辖江、淮、徐、扬四府及通、海两直隶州,省会清江浦,巡抚公署仍沿用原漕督衙门。同年,江淮省裁撤。
5.江北提督署。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至宣统三年(1911年),古衙署又更换为军事机构——江北提督署,驻浦提督共有7名正职,职衔为从一品。袁世凯把持的中央练兵处三个司的正使均曾来浦任职:军政司正使刘永庆、军学司正使王士珍、军令司正使段祺瑞。 “北洋三杰”中的“两杰”王士珍、段祺瑞均曾驻节于此。宣统三年(1911年)秋,武昌起义后,清江浦光复,江北提督裁撤。
6.江北都督署。武昌起义后,清廷驻清江浦新军第十三混成十三协官兵起义,淮安光复。清江浦各界人士公推原清军江北军事参议官蒋雁行为“江北都督”,古衙署又变为江北都督府。
7.护军使、镇守使公署。民国元年(1912年)5月,袁世凯任命程德全为江北护军使,裁并江北军政府,古衙署又改为江北护军使公署。民国5年(1916年),改江北护军使为淮扬镇守使,又成为淮扬镇守使公署。
8.驻军公署。1927年冬,北伐军攻取清江浦,淮扬镇守使公署消失,古衙署成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军总指挥部。
9.城南公园、叶园。1928年,古衙署西侧辟建为城南公园。古衙署办公场所渐为公私所占有。抗战胜利后,苏皖边区政府修复城南公园,为纪念黑茶山遇难的叶挺将军,易名为“叶挺公园”,李一氓主席亲笔题名“叶园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