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宋绍熙五年(1194年)黄河决阳武故堤,侵汴、泗夺淮河入海,形成黄、淮、运河在清口交汇,黄河多沙,以“善淤、善决、善徙”著称,水、沙情势复杂,造成交通运输的关隘,故清口为河道治理的重点、难点。
1.开凿清江浦。自春秋时期吴王开凿邗沟以后,在淮安境内泗水、淮河、邗沟一直是南北大运河的主体。明永乐二年(1404年)命陈瑄为漕运总兵官,先由海运,后改以内河漕运为主,对南北大运河进行了全面治理。首先,沿北宋乔维岳所开的沙河,自淮安(今淮安区)城西管家湖开清江浦河,至淮阴鸭陈口(今淮阴区马头镇惠济祠附近)入黄(淮)河。既免除了船舶过坝问题,也避开山阳湾“运舟多罹覆溺” 的风险。同时,在清江浦河上递建板闸、移风、清江(浦)、福兴和新庄五座节制闸,保证漕船畅通。为平抑水位,万历十七年(1589年)又在各闸旁开越河,建越闸。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,清江正越闸两侧,一直是淮安古城区繁华的商业中心。
清江浦河的水源原是由管家湖补给,因黄河泥沙的淤积,到明中期,清口及以下的黄河河底已与两岸地面基本持平。洪泽湖水库建成后,清口的淮水“三分济运,七分敌黄”。洪泽湖已是运河水的补给源。因此,运河水的流向,由东向西改为由西向东。同时,运河又承担淮、沂、沭、泗流域的部分排水任务。
2.江南河道的治理。黄河夺淮前期,分别侵夺涡、颍、汴、泗等多道夺淮入海,其灾害多在淮河中上游地区。明弘治五年(1492年),黄河决黄陵冈荆隆口,分数道北犯张秋运河,危及漕运。次年,刘大夏受命治河,筑黄河北岸黄陵冈太行堤,使黄河全流南下经汴水、泗水夺淮河入海。从隆庆到万历初,运河的治理重点集中在徐州以北至济宁的南四湖地区。徐州以下经清口至海口,以及淮扬运河,都是黄河水患的重灾区,清口附近黄河连年决口,“河漕”受阻。万历六年(1578年)黄河决崔镇(今泗阳县史集)而北,淮水决高堰(今洪泽湖大堤)而东,清口只剩下一沟之水,淮、扬两府地区一片泽国,运道完全中断。同年,潘季驯第三次任总理河道兼漕运都御史,到淮安治河,创建并实施“以堤束水”“以水攻沙”“蓄清刷黄”的治河理论和实践,创建了淮安清口水利枢纽。从此,直至黄河北徙,清口及其附近的黄、淮、运河一直是全国的治理重点。
清代,朝廷沿用潘氏“蓄清刷黄”的理论和实践,并厉行“避黄行运”的方略,开中河,使运道完全脱离黄河。浚治清口,使清水畅出刷黄、济运。在这期间,固定了从开封经徐州到淮安的黄河河道,使其水流集中入海;加筑高家堰,提高刷黄能力;整治淮扬运河。然而,清口淤垫势不可免,由里运河进入中运河,其艰难被称为水上蜀道。延至道光年间,南河总督张井使用“灌塘法”,艰难之极,被称为“陆地行舟”。咸丰五年(1855年),黄河北徙,冲断山东运河,漕运中止十余年。
3.清口的变迁。古清口,在明初只是泗水会淮之口。到明朝中期以后,是淮河会黄的口门。万历以后,也是引洪泽湖淮水刷黄的取水口。中运河开凿以后,这里集中有清河口(黄河口)、淮河七条引河口、中运河口和里运河口。中运河与黄河并行,淮河与黄河斜交,里运河口与黄河口相向,里运河、淮河(洪泽湖)常受到黄河倒灌。故明清时期,里运口移建多达十次以上。如乔维岳的磨盘(运)口,在大清口对岸(在今淮阴船闸以北,杨庄老街附近);明永乐陈瑄的鸭陈(运)口位于小清口对岸(今淮阴船闸西,新庄附近);万历潘季驯的运口移位于陈瑄新庄运口以南;清康熙时靳辅将运口更南移至洪泽湖出口的烂泥浅上;现在马头镇南侧的运口遗址,则是乾隆二年(1737年)以后形成的。运河在这里形成“之”字形状。黄河北徙以后,清口的治理基本停滞,1935年淮阴船闸建成后,里运河与中运河才基本做到直线对接,不再迂回,节省12公里水程。
康熙十六年(1677年),靳辅出任河道总督,开始大规模治理河道。首先疏浚黄河下游清口至云梯关河道,使洪水得以畅流入海,相继堵塞高家堰及黄河各处决口。在遏制了洪水的泛滥之势后,靳辅又先后完成了改移运口于七里墩,开烂泥浅、三岔河、裴家场、帅家庄四引河;疏浚皂河、开挖中运河等工程。经过几年的治理,黄河安流,漕运通畅。
康熙四十一年(1702年) ,河道总督张鹏翮在陶庄开引河,导黄河北行,后又大挑清口内各引河,由原来四条扩建为七条(增加张福引河、天然引河、太平引河),各引河总汇点北距清口束水东西坝二里左右。此后十余年,清流顺畅,会黄入海,漕运无阻。乾隆四十一年(1776年),江南河道总督萨载开挖陶庄运河,于次年竣工。
4.运河的整治。从山东省界到长江边的运河,除开凿清江浦河以外,先后开挖从直河口(沂水入泗口,在今睢宁县古邳镇南)到清口的皂河、通济新河(在今骆马湖中)、中(运)河。淮扬运河古为邗沟,河道多串湖而成,故明代称之为“湖漕”。清康熙时,靳辅在高邮湖中开永安河,修复决口十余年的清水潭,使河、湖完全分离;疏浚山阳(今淮安区)、清河(今市区)、宝应、高邮和江都(含今扬州市区)境内的运河,增筑两岸堤防,堵塞运道上所有决口,先后完成了淮扬运河上的减水坝和平(分)水闸,修建22处运河通湖河道的港口。康熙三十九年(1700年) ,张鹏翮继续实施靳辅的方略,疏浚运河东堤减水坝下游的河道,使运河下泄的水经射阳湖加速入海;建金湾减坝,连同原有的减水坝、减水闸,加速下泄的淮水入江,保证了运河的正常通航。
5.黄河上河的治理(淮安以北)。“凡河道工程,黄、淮二渎为大,运河次之,永定河又次之,及南北条诸川湖淀附流入海、分流济运者咸受治焉”。康熙二十四年(1685年)秋,靳辅“以河南地在上游,河南有失,则江南河道淤淀不旋踵。乃筑考城、仪封堤七千九百八十九丈,封丘荆隆口大月堤三百三十丈,荥阳埽工三百十丈,又凿睢宁南岸龙虎山减水闸四”。雍正元年(1723年),齐苏勒任河道总督,对阳武、祥符、商丘三县交界处修建堤防进行大修,建子堤长九千二百八十八丈,隔堤长七百八十丈。雍正二年(1724年) ,嵇曾筠在河南担任副总河期间,就培修南北大堤二十二万三千丈;次年,又修南北两岸危险工程,增培两岸堤工,加筑土坝;雍正六年(1728)七月,齐苏勒奏称“黄淮运河大工告成”“于本年七月二十七日通行修理完竣”。雍正八年(1730年),又大修黄运两河堤二十四万一千丈。
6.黄、淮下河的治理(淮安清口以东)。治理黄、淮入海口,靳辅力主在上游加固加高堤坝。他在黄淮运治理上取得成功的同时,在治理黄淮下河问题上与康熙以及直隶总督于成龙发生分歧,因而被革职。康熙三十九年(1700年),张鹏翮任河道总督,一面尽拆拦黄坝,一面开浚近海河身。张鹏翮以后历任河道总督,在治理黄河下游淤积的问题上一般都采用靳辅的“束水攻沙”之法。但在淮河流域雨水稀少的年份,此举导致洪泽湖水位较低,不能蓄清刷黄,黄河下游泥沙不断沉积,河床抬高。为了攻沙,第二年又不得不抬高洪泽湖的水位,引起连锁反应,黄河由上而下,两岸堤坝也不断加高。黄河水位则越来越高,堤坝越来越危险。乾隆以后,黄河河患频繁发生,最大一次是在咸丰五年(1855年),直接导致了黄河的改道北归。
7.黄、运分离。黄河、运河治理是河道总督最核心的职责。清初运河河道可谓敝坏已极,虽有局部疏浚,却于大局无补。康熙十九年(1680年),总河靳辅开皂河四十里,即以原直河口与董口之间的皂河为口通黄河,由皂河口向北偏西开河至窑湾接泇河。由于皂河口为黄水倒灌容易淤积,康熙二十年(1681年),又自皂河以东,历龙冈岔路口至张家庄二十里挑新河三千余丈,并移运口于张家庄,即张庄运口。康熙二十五年(1686年),靳辅加筑清河县(今清江浦区)之西黄河北岸遥堤后,于遥堤、缕堤之间挑挖中河行运。中河自张庄运口至清口对岸,长180里,于清河县西仲家庄建闸泄水通运,工程于康熙二十七年(1688年)正月竣工。至此,黄、运彻底分离,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黄河对运河的不利影响,使得元明以来的“河漕”不复存在。
康熙三十八年(1699年),河道总督于成龙弃中河下段,改凿六十里,曰“新中河”, 康熙三十九年(1700年),河道总督张鹏翮又截用旧中河上段、新中河下段合为一河,并在两岸筑河堤一万多丈,这就是最后成型的中河。从此“中河安流,舟楫甚便”。康熙四十二年(1703年),把中运河口改在下游的杨庄。